危机公关:物价稳,民心才能稳。
首都改革发展研究会理事肖旭认为,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12月CPI指数由降转升,全年CPI上涨2.5%,物价走势总体平稳,基本实现调控目标。其中,食品价格上涨1.2%,是带动CPI涨跌的主要原因;非食品价格基本持平,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。到了冬季,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量会增加,考虑到饲料成本提高以及疫情给进口带来不确定性影响,猪肉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,同比增幅较大,为9.4%。受到局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,2020年上半年生猪存量下降2.2%,出栏量同比下降19.9%,这也是猪肉价格在下半年涨幅较大的原因之一。
![]()
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以及猪场经营能力的增强,2020年11月全国生猪产能恢复到90%,预计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将稳步提升。春节消费旺季即将到来,短期内猪肉供需关系会收紧,猪肉消费预计还将迎来新一波高峰,带动价格继续上涨。春节过后,需求归于平淡,供给缺口也将收窄,猪肉价格涨幅有望回落。此外,粮食、蔬菜、水果价格总体稳定,会出现季节性波动。2020年夏粮丰收,库存质量总体良好,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。疫情防控期间,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,启动“菜篮子”计划,针对突发状况也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应对机制,能够较好地保障蔬菜稳定供应。
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:当前物价波动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,而食品价格受季节转换和天气影响较大,尤其是7月份雨水天气对蔬菜和水果供应产生了较大影响,反映了当前食品供应体系仍有待完善。另外,这还反映了农产品信息传输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,市场运行仍然存在堵点和摩擦。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终端要历经层层流通环节,使得市场信息无法快速且真实地传递到农民耳中。这就造成了各方的信息不对称,进而使得供需错配、价格波动。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:2020年国内物价通过结构性、精准调控使得全年CPI增长保持温和,比2019年有所回落,老百姓手中的票子没有变“毛”。从趋势看,中国物价形势有基础,有条件保持平稳,但物价形势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,国内宏观调控既要防范通胀“过冷”,也要避免物价“过热”。
就当前物价反映出的突出问题,我认为主要考虑极端天气、多地出现散发疫情、输入性通胀等方面造成的压力。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。近年来,旱涝、高温和极寒天气对国内果蔬、粮食作物生长、运输等造成拖累,屡次引发供给波动,从而带来食品价格波动。
另外,近来多地出现疫情散发状况对物价也造成影响。疫情与防疫措施对内需构成抑制,居民减少外出消费活动,个人支出趋于谨慎,内需减弱,就业和收入增速放缓,削弱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。较为典型的是,疫情对接触式服务行业构成持续拖累,服务价格涨势发力。此外,疫情也导致部分行业、企业供应链产业链、物流受阻或中断,出现供给不足、价格上涨。目前需特别警惕局部非洲猪瘟对生猪供给造成的扰动。就目前来看,需求不足仍是全球主要矛盾,2020年12月中国核心CPI同比上涨0.4%,连续7个月维持在“1”水平。结合中国零售销售数据看,国内需求复苏相对滞后。
再有,输入型通胀带动近期部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,甚至明显偏离基本面,原油、原材料价格上升直接推动国内PPI价格,并通过产业链传导使下游消费终端CPI同比走高,从而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。
需要强调的是,如果物价表现过热,央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“两难”:一方面,国内需求复苏仍需要精准适度的货币政策的支持;另一方面,如果通胀超预期走高,投资者对央行加快调整政策的预期提升,中国与海外政策差扩大,将吸引热钱流入,人民币短期升值过快必然对部分出口行业构成冲击。
恩讯名片!